2023年6月17日

杳然 910 字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测验”

——《流言·钱》张爱玲

这是于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偶然谈到张爱玲所说,对于一个人最大的包容就是他/她可以随意地伸进你的兜里拿零花钱。倘若拿别人的钱算是测验,允许别人拿钱算是测验合格吗?想不到一种方式来表述这种情况。

  “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流言·穿》

虽然有断章取义之嫌,但好像的确是这样:对世界的认识从自己眼中得到的终究还是太少太过浅层。以前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爸妈买的《百科全书》。厚厚的一本,在我看来蕴含了无尽的知识。百翻不厌,以至于后面封胶脱落,书页散乱。里面的内容是引起我我对书籍、对知识最初最原始的渴望。只可惜后来在外婆家生活,很难再买到新书。

那个时候如果有足够的书我会不会变得不一样?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多点书总是好的,但当时的条件所限我没有新书。父母双亲不在身边,需求不好提出来;姐姐在学校,为数不多的生活费也很难匀出来给我买书;半文盲的外公外婆虽然知道应该读书,但不知道“书”并非但只是学校发的教材,也是要花钱购买的。

到了高中有钱了,我就报复性地买了好多书,我好想读书啊。但是与此同时我也买了手机,我有了比读书更容易获得愉悦的方式。时间在我手中变得稀有起来,我难以匀出来时间留给真真的“阅读”。我好像把我现在买的这些书送给小时候的我。我小时候的我看到别人有新的杂志,漫画,小说艳羡得不得了。现在看来普普通通的封皮在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小学的时候有的老师把自己订阅的《读者》《意林》等周刊拿出来分享给我们看。感谢包老师,至少让我看到过有些书。我清晰的记得,一本本杂志摆在教室右前方的水泥平台上。我是最狂热的读者之一,下课我就迫不及待地去那里拿上一本回到座位上看。最让我欣喜的莫过于找到一本我没看过的(由于数量不多,看起来很快)。

我买了好多书,也看了挺多的。高二高三由于坐在最后一排,还自发的弄了一个藏书角。一大摞书,堆得比人还高。可惜的是大家都忙于高考,没有人往后走来看看一看书。大家的脚步都在奋力地迈向自己向往的远方,却忘了沿途惬意的风景。说来惭愧,那高高的一摞书里面我也没看上多少。

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
最后更新于 202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