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作

杳然 699 字


我相信诸位在创作的时候也会陷入这种自我陶醉的情况。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那就是99%的创作者都能幻想出自认为比《魔戒》强好多倍的结局。可是我绝少见到有人能把这个结局像指环王那样有吸引力的圆回来。作者在沉迷于此类幻想时往往会变得极度自信,觉得自己超越指环王、秒杀四大名著指日可待,可一旦动笔铺垫故事就会发现角色剧情、逻辑完全不往自己想好的结局上走,所以只好不断地舍弃逻辑,不断的舍弃合理性,甚至物理规律去圆那个心中美好的结局。

因此,当这样的作品完成时作者往往会无比自信、无比骄傲。他会开始幻想观众也能和他一样沉浸在这种精妙的设计中,却没想到观众在乎的根本不是他那所谓的颠覆性命运或者诗歌型桥段,观众在乎的是你世界观的合理性、你的角色吸引力,这个故事的带入感。于是创作者开始愤怒,他会觉得自己设计的精妙结局观众看不懂是观众的问题。当作者被质疑时,他往往会反应非常的激烈:“你根本看不懂我的故事,我这个结局是牵扯到多少多少伏笔,几重几重反转。你看我这诗意的文字,你看我这人物的命运,全是为结局铺垫的。”

需要注意的是:故事不是靠一个奇幻的结局、几个宿命式的桥段加几句诗就撑得起来的。这些东西看似美好却恰恰是连小学生都能意淫出来的最简单的部分。不信你去随便没收基本初中生的小说,里面全是这种桥段。真正困难的是文字巧妙衔接出的华美世界观,是无数个细节铺陈出的故事可读性,是基于人性观察和文化积淀创造出的人物吸引力,是对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的深刻共情。

这个世界永远都缺小说家,但从来不缺结局家、伏笔家、命运家和哲理家。诸位真正的故事是看不见的,就像风起云涌、日落月升,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变黄,婴儿什么时候生出第一颗牙,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爱上一个人。

2025年7月21日

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
最后更新于 2025-08-09